咸豐年間漢人移入漸多,形成一街肆,取名「埔里社街」,光緒年間 築城,改名為「大埔城」。清末,開山撫番議起,改「北路理番同知 」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移設於「大埔城」內,為理番中心,較 早建立的平埔族聚落因位於大埔城周圍,反成為守護之功能,其中又 以埔里盆地東北邊境的蜈蚣和守城份兩聚落,因扼守眉溪入埔的南北 兩岸,緊鄰蜈蚣崙及守城山脈之自然屏障,成為防禦高山族群入埔的 第一道防線,清廷徵調平埔族人作為隘勇及番丁,並在蜈蚣崙聚落設 撫墾署及清兵大營(舊址約在今之榮民醫院),蜈蚣崙及守城份的聚 落名稱仍沿用至今,其歷史意義不容忽視。

眉溪流域的蜈蚣崙、大湳、守城份、牛尾、牛眠等社區,其祖先大多 來自台中縣新社鄉、石岡、東勢一帶,自稱「Kahabu」,早期有招贅 漢人男子的習俗,隨著家族數代的演變,雖然異族通婚和後期移民致 使Kahabu族裔不再是社區人口的優勢,但至今仍有不少族裔仍認同己 身流著平埔族的血液,且因為百餘年的聚落的建立與發展,而有「四 庄番」之稱,富有族群身分與地域群體的認同意識。

近二百年來,埔里地區的族群來源多元而關係複雜,在歷代政權的理 番政策下,平埔族群始終夾處於山地與平原之間,掙扎於原住民和漢 移民文化認同的邊際,在台灣的地理中心區域,隱藏著一段複雜的族 群遷移歷史與土地爭奪過程,近代埔里市街已成為交通樞紐與觀光重 鎮,平埔族的古老聚落則成為農產花卉的原產地,飽受中間剝削,農 村經濟蕭條、教育環境不佳、青壯年人口外流,平埔族傳統文化受現 代生活衝擊、影響甚大。但現代工商業的繁榮不屬於她,歷史的光榮 戰績卻早被遺忘。更不幸的是,世紀末921大震,瞬間摧毀了所有百餘 年的土角古厝,聚落景觀已面目全非,文化的斷層已難重建,平埔族人 百餘年的歷史遺跡,彷若眉溪淒美的落日,逐漸隱沒在最後一道餘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