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2/08

重尋「四庄」Kahabu過年意義

災後重建與社群復振活動


埔里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新聞稿

近二百年來,埔里平埔族群的來源多元而複雜,在清代政權尚未進入埔里之前,移住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大多仍維持部落自主特色,有其傳統祭儀活動。約在一百二十年前,在清政權的「開山撫番」政策下,積極招民開墾埔里、築城設官,西元一八七八年設「中路撫民理番同知」於埔里之大肚城,陸續推動台灣中部「番地」之防務及墾務,清代的「理番政策」終於改變了道光初年埔里平埔族群的優勢地位,引入大量的漢人勢力,深深影響後來日本殖民治理與近代埔里的社會變遷與族群關係。

百餘年來埔里的變遷,卻也因去年突來的九二一大地震,面臨另一場世紀的考驗,大地震帶來無數的損害,對於長期處於城鄉差距下的偏遠村庄,無異是一段艱困漫長的重建過程。相對於經濟能力與社會條件較佳的都會地區,農村聚落最重要的力量,可能是來自代代相承的社群關係與親屬聯繫,以及世代相依的土地與農作。

因此,不論村人祖先來自何處,都同樣必須正視災後的各項問題,我們期望在災後重建過程,激發草根社會的組織與團隊運作,並藉由各項儀式活動,重整農村社群的集體力量,重新凝聚集體意識與情感,共同思考農村未來的走向,期盼長期被忽略的村莊,能從自己的土地上重建新的家園。

埔里平埔族各社早期流傳一項重要的活動,主要是結合了祖靈信仰、農漁生產、社群組織的重要年度祭儀,在稻穀收穫之後,釀酒作粿、以牲禮祭祀祖靈,由頭目、祭司主持,並以此收穫祭儀象徵新年度之開始。傳統祭儀活動通常持續舉行多日,其中並依男性年齡階級組織,舉辦有關的技能訓練表演與公開獎勵,例如抓魚、賽跑﹙稱為走鏢﹚,賽跑得勝者獲鏢旗,豎立於集會所,並在得勝者之家舉行慶祝酒宴。夜晚族人聚集一處,升起火堆,族人牽手圍聚、吟唱紀念祖先歌謠,俗稱「牽田」,全社共飲歌舞、烤魚烤豬、通宵達旦,集體歡愉、情感交融。

歷史的演變總是悲涼的,自清政權與外來文化勢力進入埔里盆地之後,各社的祭儀活動逐漸改變,並集中於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舉行。日治末期因太平洋戰爭、乃至戰後的民生困境,所謂的「番仔過年」活動已不復存在。數年前埔里鎮公所曾舉辦「牽田、走鏢」有關活動,至一九九九年一月二日,謝緯紀念青年營地的賴貫一牧師和打里摺文史工作群,在愛蘭國小舉辦一次大規模的「牽田、走鏢:第一屆巴宰族群聯合過年活動」,結合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系統下的台中縣神岡鄉的大社教會、苗栗三義的鯉魚潭教會、以及埔里的愛蘭教會、大湳教會、牛眠教會的巴宰和甲哈巫等族裔信徒,期許「族群大團結、迎接新世紀」。

地震之後,各團體忙於救災,無暇推動大型活動。我們生活在村莊,秉持「在地紮根」的理念,成立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希望與社區居民共同努力重建家園。去年歲暮寒冬的某一日,面對殘破不堪的家園,村人感慨的憶起中斷五十年之久的「番仔過年」,種種的情景,依稀存在於耆老的記憶與口述之中,然而,回憶也將是一種「再生」,遂鼓勵守城社區人士籌辦一次「烘火團圓迎新年、相挺做伙重建家園」活動。

去年的活動籌備期間,我們先請耆老帶領村莊孩童教唱母語歌謠,希望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母語歌謠。當時仍無相關經費來源,我們向暨南大學募得二萬元轉給社區發展協會運用,且由村人每戶出一道菜餚,我們特地選擇村莊一間被震毀夷平的土角古厝空地作為活動場地,因一位老者也不幸罹難於此。

那幾天正逢寒流來襲,村人在空地升起熊熊火堆,我們依照古時習俗邀請邵族人士參加,大家抱著相互珍惜、做伙打拼的情感精神,從瓦礫廢墟中重整家園。活動當晚首先悼念九二一地震罹難者,感謝各界的救災援助,接著有守城金獅陣表演,大家牽手圍繞火堆吟唱紀念祖先的Ai-ian﹙挨央﹚歌謠,最後也少不了卡拉OK聯誼歡唱,集體的熱情驅散了震災陰霾與寒意,我們深深祝禱守城山下、眉溪流域的子民能自力自強、代代興榮。

歷經一年多辛苦的災後重建,飽受碧利斯颱風的強烈吹襲,我們看到村人的堅忍的生命力,看到鄉土人情樸素之美,無數壓不垮的生命,一如甘蔗般重新豎立於田間。今年,我們再度懷抱著萬分的感恩,選擇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舉辦活動、宴請各界人士。

從上午九點半開始舉辦「守城橋拓建」和「社區大學」動土典禮,以及「望高寮」落成儀式,下午在眉溪有充滿鄉土趣味的「親子抓魚」活動,傍晚開始在守城社區大學基地旁側的田園中烤魚烤豬,準備豐盛的鄉村美食和阿拉粿招待客人,晚上升火、吟唱歌謠,並特別邀請沈懷一等人的「觀世音樂團」前來助陣,與村人齊聚歡唱,慰勞年來重建路上的辛勞!雖然現代的活動已無法回復古昔的風貌,但是我們希望眉溪流域的村庄親友,以及各界關懷人士,大家能相互鼓勵、繼續努力,重建的春天即將來臨,衷心祝福來年的平安與豐收!

 

 
埔里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PULI-VILLAGE.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