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團隊

 

民間團體

 守城集英館簡介 / 郭偉鴻 訪問整理

 守城集英館創立於日治時代(民國三十年間),聘請張居生師傅教授武術,張居生為唐山人,屬唐山派。

 以前牛眠、守城、水尾、籃城也有武館,館名也稱「集英館」,但師傅不同,屬太祖長拳系統,其中牛眠較強悍。因為早期農村社會,水利灌溉十分重要,當時依靠眉溪的水,上下游分別輪溉,常為了爭水而大打出手,守城、牛眠也常因為爭灌溉水而有爭執,因此開館練武在爭水時較不吃虧,早期社會治安較亂,武館青年也能保護庄頭。

 平時除練武之外,還訓練一支舞獅團,常參加廟會表演,舞獅須有武術基礎。守城的舞獅為「青面獅」,與兩廣醒獅不同,青面獅較樸素,也較重武術的基礎,並且也要學習樂器如鼓、鑼、鈸等,舞獅步伐需配合樂器。過去埔里鎮舉辦盛大的媽祖過庄繞境祭典活動時,各庄出動武館舞獅,互相較勁,盛況空前。

 目前守城集英館總教練潘清安仍然身體健朗,武術舞獅、擊鼓敲鑼都毫不含糊,潘教練十八歲開始練拳,在同輩中年紀較大,較有責任感,擔負承先啟後重責。近十年守城集英館參加過許多大型比賽,曾獲台灣光復五十週年大會舞獅文化表演獎、台灣省第一屆省長盃舞獅錦標賽表演獎、第一屆總統盃舞獅錦標大賽表演獎等。

 災後重建,四庄工作站數度邀請集英館演練,去年,守城社區大學及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也特別鼓勵小學生練習武術舞獅,成立「小集英館」,希望能推廣發揚民俗體能育樂活動。

 牛眠集英館簡介 /潘陣雲

 日治時代,牛睏山望族林家,為強壯身體、保衛家園,特聘埔里鎮籃城里江月先生為師,訓練林家子弟與長期在林家工作人員,「牛眠集英武館」因而成立。然而在林家式微後,於民國五十九年由里民會議重振旗鼓,於每年農曆九月一日供迎媽祖入埔里城,使牛眠山集英武館,再度重現埔里山城。當時曾參加南投縣舞獅第二名。

 民國七十年更名為「牛眠社區民俗舞獅隊」,全面以舞獅為主,經社區會議由潘陣雲先生任隊長,繼續傳承訓練舞獅,然後聘請江月師傅之徒弟潘清來先生指導基本步伐,舞獅由鄧有揚先生、黃溪河先生、黃宏基先生等人指導,曾參加民國七十五年南投縣舞獅冠軍、民國七十七年全省舞獅優勝。

 之後,為配合台灣光復五十週年節慶,由潘陣雲先生指導,訓練「牛眠幼獅隊」成立之後,加入新的技術,曾參加全省舞獅成人組冠軍之後,由牛眠幼獅隊勇奪全國社區舞獅冠軍,因此名噪全國。

 北管新興園簡介 / 陳長陽

 民國四十年三月,與牛眠山廟(恆山宮衍化堂)建廟日同時成立,迄今已有五十一年之悠久歷史,開館初期先後聘請阿龍師、潘蚋歪、李泉榮等老師指導,團長則由地方士紳陳川先生擔任,因訓練有成,當時很興盛,經常應聘至各廟會表演,很獲好評。至民國七十九年牛眠山廟因年久老舊,重新整建本館亦因學員凋零、人數不足,重新再招收新學員,亦敦聘名師指導,由李振樂、郭波兩位老師,每天不辭辛勞指導學員,經十八個月之訓練,終於有成。現本館組織健全,經常參加各地廟會之表演活動,計畫招收新學員,致力保存及發揚傳統樂藝。


2003 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