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2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家園再造」計畫

形塑噶哈巫文化走廊

守城社區舊公廳廣場與生活街道改善 開工典禮暨說明會


黃美英 
 
 

  災後重建的歷程漫長繁重,重建不僅要解決現實的問題,也需回應以往生活經驗中的地景變遷、生活意識與集體記憶,更要思考未來農村產業發展與公共生活的需求。

  四庄重建工作站從社區居民的真實生活角度出發,協尋專業人士進駐社區,落實於生活環境修繕與公共生活空間的形塑,並以噶哈巫文化重建與現代產業銜接,作為區域再發展的動力,結合鄰近村莊的重建,建構具有集體歷史生活意識與地方發展並進的空間重塑行動計畫。

  遭逢大地震之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投縣政府文化局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迅速提供災區民眾參與的「家園再造計畫」,四庄重建工作站結合守城社區發展協會,獲得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與規劃師董俊仁的大力協助,爭取文建會的規劃提案。2000年底完成詳細的規劃報告,由大境建築師事務所蔡慈鴻建築師的用心設計,經文建會審查通過,終於獲得四百萬經費預算,提供守城社區舊公廳廣場、文史館及生活街道環境改善工程及相關活動所需。

  「守城社區生活街道塑造」是以守城路(舊公廳至泰山橋之間的道路)週邊環境作為規劃範圍,此地點是守城社區最重要的出入通道與公共空間。守城路守城社區段是一處交通繁忙的地點,也是通往牛尾與內埔的必經之路。眾多的住家、二間雜貨店、土地公與大榕樹,來往的人車讓此區成為一處熱鬧的公共空間。

  舊公廳前方的三叉路口是社區昔日的廣場,是往昔平埔族舉辦傳統年節活動的重要空間,也是後來迎媽祖演戲酬神與中元普渡大拜拜的地點。日治時代中期,昭和七年(1932年)社區動員「出公工」興建集會所(公廳),進一步打造了此地點的公共性。日本殖民政府並於公廳對面興建升旗台,將國家權力藉由空間行動具體呈現於村莊中,並透過集體行動影響住民生活。政治情勢轉變後,民主選舉的經驗,同樣也在這個地點孕育形成,在總統大選期間,社區居民也在這裡舉辦選舉造勢晚會,讓這個充滿歷史意涵的地點,益增時代的經驗與見證。

  根據耆老回憶,從前公廳對面,有一處水源地(水庫),旁邊有三棵老苦楝樹,後來因為暫住戶房屋改建佔用公地將樹木砍伐,並向街道加蓋大面積違建。現因違建佔用與欠缺整頓的街道環境,加上忙碌的交通與停車佔用,使得此空間已顯雜亂,逐漸失去往昔的風采,獨剩老幹挺拔、綠蔭濃密的大榕樹下,依然是社區中老年人最喜歡的一處聚集休閒空間。

  如前所述,守城社區生活街道在大地震之前,即是一處擁有豐富集體記憶與空間經驗的場所。然而歷經百餘年歲月及大地震的損毀,這個平埔農村的公共空間也產生許多實質使用需求與環境問題,諸如:缺少排水溝、違建佔用、停車、會車、老人休憩、兒童遊戲……混成一團。因此本地點的重塑行動,將以改善目前空間人車共存、違建佔用的混亂情況為基礎,期望能進一步改善成為「噶哈巫文化走廊」的重要公共空間。

  九二一大地震後,在四庄重建團隊與社區團體的努力下,結合政府部門資源促成了多個社區空間改造計畫。同時,工作團隊透過長期與居民的互動,發掘空間意義,透過民眾的參與行動,深化本規劃設計及營造工程對災後家園重建的影響,希望能營造出展現草根活力的新公共空間,成為農村文化與生活新生的搖籃。

  我們期許站在社區的立場,為災後重建盡一份心力,我們也深刻瞭解有責任為四庄地區幾個村莊提供遠景,並為後續相關計畫開啟新的視野。因此,在「噶哈巫文化走廊」的規劃構想下,我們將進行四庄的總體營造計畫,規劃四庄旅遊資訊站與休憩點,並進一步推動農村轉型及深度體驗之旅,不僅讓遊客領略平埔農村生活文化,並藉此凝聚集體意識,形塑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間。

  我們深信,只要堅持一份對大地鄉土不渝的關懷與努力,必能展望未來,為子孫留下重要的資產,我們也深深感謝各界的賑災與協助!


策劃主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諮詢輔導: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協辦單位:守城社區發展協會
規劃單位:台灣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 埔里四庄重建工作站
主持人:黃瑞茂,協同主持:黃美英,規劃師:董俊仁
設計監造:大境建築師事務所 蔡慈鴻建築師
工程管理:睿鵬營造公司

 

 
 
  • 埔里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 通訊地址:埔里鎮牛尾路1之11號
  • 四庄文化館 電話:049-2982140,049-2420027傳真:049-2420448
  • 牛尾重建教室 電話/傳真:049-2933451,049-2930423
  • E-mail:hmying@ncnu.edu.tw
  • 網址:puli-village.org.tw (211.75.225.102)
埔里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PULI-VILLAGE.ORG All rights reserved